銅鏡的歷史及基本介紹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ronze Mirrors

人,尤其是貴族社會,都十分重視他們自己的儀容,所以現在人早上穿衣,梳洗都會面對鏡子,出門前亦會再在鏡子前照一照,但現在所用的鏡子,都是用水銀塗在平滑的玻璃面上,因此另一面便成為鏡子,能反射面前的影像,但這種西方發明的鏡子,只流行了不足三百年。所以三百年前的西方人,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世界上有古銅鏡的,只有中國和西亞地中海區。中國是文明大國,如此重視儀容,當然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的,所以早在商代(1600-110BC)便有看自己樣子的工具。商代的貴族,用的是銅鑑盛水,由上面看下去,便由水面的反射,看到自己的樣子及裝鉓,可是商代的銅鑑,只高級的貴族才有,並不普及。到了周代,科技進步了不少,銅器的銅,已變成銅的合金。由於是合金,所以表面可以磨得很光亮。在春秋時候,便能在光亮的銅合金片上,再塗一層水銀,因此便成可照人的鏡。由於這種能照人的鏡是重要的日用品,與及能夠大量鑄造,所以很快便在社會中普及化。因此銅鏡便取代了銅鑑作為人們看自己儀容的日用工具,因此銅鏡在中國有三千多年的使用歷史,直到晚清,才為西方的玻璃鏡所取代。銅鏡由於只有一面去照人,另一面的中間,加了一個紐,以繫繩,以便用手拿著。鏡用以照人面的背面,除紐外便是很好的裝鉓地方,所用的裝鉓式樣,跟著時代的流行裝鉓設計,在三千年間作了很大的變化,麥教授因此可以利用中國銅鏡上的紋鉓,介紹中國歷代銅鏡流行裝鉓形式的變化。

麥教授建立銅鏡收藏過程
How Professor Mark Builds Up This Bronze Mirror Collection

這批銅鏡的收藏,是麥繼強教授在1983年開始的,但是能夠成功,卻是要配合很多條件的,首先麥教授家學淵源,有中國舊文化背景,所以被中國古董、文物強烈地吸引著,與及有自學能力。第二是在這幾十年間(1983-2007),香港是中國文物的集散地,因此可以接觸到大量不同時間的中國銅鏡。第三是中文大學的圖書館系統,尤其是新亞書院的藝術圖書中,有很多中國銅鏡參考資料[見介紹]因此麥教授能夠自學,並利用這些參考書把買來的中國銅鏡定代。因此亦肯定了這批藏書的存在價值。第四,要成為收藏家,手上不但要有一個系列的實物,還要有專門知識,去分別真偽,了解那些為罕品。這些特別知識,很多並非在書本可得,而是靠人傳人的,麥教授的文物知識,是師承中文大學文物館林業強館長,再加上文物館常有中國一流的考古及文物學者訪問,形成一個好的學術環境。例如馮先銘教授看了麥教授的銅鏡收藏後說「你交了很少學費,其中宋鏡收藏突出」。所以有專家的交流,起很大鼓勵作用。第五,要在香港古董市場上,與香港的富豪爭中國文物,是很吃力和花錢的事,因此麥教授所用的是人棄我取的策略,與及要比古董老板還要在行,才可以用低價買到罕品。最後,在市場上去買銅鏡,仍要相當資金的。當然中文大學教職員的薪金,作生活用,是很高,但用作收集古董,卻還差很遠,因此有了興趣、圖書、機會和學術環境,所欠的只是財力,因此麥教授便用他的科學研究背景,用之於香港的投資市場,結果又用那人棄我取的策略,找到買賣小股的門路,因此可以把股票市場的收穫,支持其古董收藏。這個銅鏡收藏,在香港算好,但在全世界來說,反而是宋至明的部份較有份量,因很少人收藏這段時期的銅鏡。

由上面六點,可以看到一件事要成功,是要天時地利各種條件的配合,要盡量把握有利的形勢。成功的關鍵卻是敢做別人不做的方向。

現在想介紹中國銅鏡在各時期的色彩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