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良渚及紅山玉器特色 Jades from Liangzhu and Hongshan Cultures
中國的玉器是由石器演變而成,而人類早期文明的程度,便是看人如何處理石器,人類能利用石頭變成工具是很古遠的事,所以人類文化便分成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及鐵器時代。石器時代再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約為距今三百萬至一萬四千年,所用的石器為打製箭頭、矛頭、石刀、石斧,都很粗,表面未磨光,都是打獵及生活必需品。新石器時代,除上述打獵,和生活必需品外,多了很多裝飾品和祭神用品,而且表面多數已打磨光滑。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特點是農耕,陶器及玉器的出現。所以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約為距今一萬一千年至三千七百年。
琢玉工藝,起源於六、七千年前,在太湖地區的馬家浜文化中,已出現了玉管和玉玦。在五千多年前的崧澤文化更出現了玉璜和玉琀。到了江蘇與浙江的良渚文化(2700 – 2250BC)琢玉工藝又進了一大步,已會用線割、浮雕、鏤孔、拋光等方法。琢玉工具已使用鉈具,所用的玉材,出自江蘇的小梅嶺(見玉材介紹)。
伴隨此等精巧的玉器出土的是精巧的陶器,絲和麻織品,木井,更重要的證據是文字的出現,刻在陶器底部。比商代的甲骨文早一千年。所以清楚表明,良渚文化是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
良渚玉器已有很多形式,以祭神為主要對象。玉器有斧、鉞、琮、璧、錐形器、冠形器、半圓形器、山字形器、帶鈎、鐲、環、璜、琀、珠、管、墜、魚、鳥、龜。器表已拋光,多為素面,少量鉓以神人獸面的紋鉓。而此紋鉓成為良渚文化的代表。
這個神人獸面,應是良渚文化中神的形像。神像除出現於祭神或是原始宗教所使用的物品上,如玉琮、錐形器、冠形器,更出現於身上的鉓物如鐲、管、墜上,作為護身符。另外飛鳥相傳是人神之間的信使,因此又增添一種祈求的味道。因此良渚玉器,重點在於其與神的關係,而尚未發展到個人身份象徵。墓葬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特色,良渚文化的墓葬,便用這些貴重的玉器伴葬。因此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能保存至今天。在墓葬中,發現火殮葬的證據同時,其玉器都被火燒過,而變成白色。因此良渚玉器是經過火烤而成白色是事實,但未確定用火烤是玉器工藝的一部份,還是火殮葬的結果。
返回頁頂
紅山文化(3500 – 2200 BC)
紅山文化在遼寧西部,內蒙東部,是另一支新石器時代重要的琢玉文化。紅山文化的玉器與良渚文化的玉器,在形制上很不同,是獨立發展而成的另一系列。但與良渚玉器有幾個相同點,第一是亦發展出琢玉的方法,用鉈具。第二是選用當地的玉材,岫岩玉,其硬度比和闐玉低一點,但仍是玉材,用原始的琢玉方法,仍能處理。第三是玉器的功能是用作祭神及裝飾。第四是陪葬品。紅山玉器的特色是不用線條構成形象,而用立體構造,與及用輕微凸起或凹入形成形象。紅山玉器的形式或型制,可分五大類,第一是豬龍,似是紅山文化代表神的形象。豬龍亦因此用來代表紅山文化。第二類是人,有頭,有很凸的眼,手及足與其穿孔常連在一起。第三類是動物,如鶚,龜,蟬。第四類為勾雲形佩。第五類為有1-3孔薄片,另有一對穿孔。紅山玉器不但形狀十分特別,一看便能認得,亦即是說各紅山玉器之間亦有連繫,令人一看便能把握其特有的色彩和味道。再者,紅山玉器一般打磨光滑圓潤,不過由於所用的岫岩玉與及良渚玉,硬度都低於和闐玉,所以未能做到光亮的表面。由此亦可以了解,到了商代,找到了和闐玉,便不再用硬度稍低的地方玉材,而集中使用和闐玉了。由於和闐玉硬度稍高,故此琢玉的技術要求也被迫提高了,不過有良渚玉及岫岩玉作過渡,中國的琢玉技術,便突破了世界其他地方未能克服的困難,而由石器進到玉器,故而成為特有的五千年玉文化。
返回頁頂
商代玉器型制及特色 Shang Jades
商代玉器,又比新石器時代的良渚玉器和紅山玉器又進了一大步。進步的方向,除型制與紋飾有新發展外,另有清楚可以界定的進步,可以分三方面,首先商代找到了崑崙山的和闐青白玉,因此能製成更光彩漂亮的玉器,並把和闐玉變成中國玉器的主流。由於和闐玉的硬度,又比新石器時代的地方玉更高,因此迫使中國的琢玉工藝和工具大幅提升,所以商代的琢玉水平,真的進了一大步。第三,商代己進入銅器時代,能用銅鑄造各種工具,算是高技術的琢玉工藝,當然會用銅器製造琢玉工藝的各種工具,尤其是各種鉈具。有了好的玉材,進步的工藝和工具,商代的玉器才可創出新天地。
商代玉器的最大特色是其用雙凹槽現出中間的凸槽,形成清楚的線條。用這種方法構成的線條,在玉器表面上形成紋飾。其多種紋飾之中,最有商代特色的是其眼形,常以臣字眼來形容,而鼻亦有特色,另外是中國玉器「獸面」的開始。在商代玉器中,只有部份有紋飾,除最重要的雙平行凹槽形成中間的凸槽作線條外,亦有用單凹槽作線條的。
在玉器的時代鑑定方面,最可靠的辦法是用碳十四去測定墓葬的年代,這是考古學者的基本方法,可是收藏家卻沒有這種方便,只能靠器形和紋飾的特點去推斷,幸好商代的玉器在紋飾方面,已有上述易於辨識的特色,而在器形上亦很有時代特點,只要與出土品比較器形,亦可認出那些是商代玉器,包括其祭祀與儀仗用品如琮、圭、璋、璧、瑗、環、戈、矛、戚、及裝飾成身份象徵的璜、動物、柄形器、玦、管、珠。不過這種辦法有一個大漏洞,就是分辨仿品與真品是相當困難的,但辨偽是門大學問,而且所有玉器都有這個困難,無法三言兩語地交代清楚。現在只能說辨偽的兩大方向是辨認玉材與琢玉留下的痕跡是否配合,所以本展覽花很多篇幅與地方去介紹中國玉器的主要玉材—和闐玉的各種特點及其他玉材。而在末尾介紹琢玉的工序。在商代,琢玉的工序已成型,已有選料,開料,成型,琢紋、鑽孔,拋光等五大過程。除選料外,各過程都是用運動中的鉈具,利用水和解玉沙(金剛沙)去磨琢玉石。其中在開料方面,已很成功,因為在商代已大部份用遠自新疆的和闐青白玉,是很貴的材料,所以玉要盡量省料,所以把立體的和闐玉變成薄片,例如做動物飾物的玉器是很薄的,夠薄就是真品的一個特點。
由良渚文化及紅山文化玉器中,主要是作為與神交通的媒介,到了商代,玉器功能已變了不少,仍有祭神用的玉器,但重點慢慢走向儀仗用品及個人身份象徵,到了西周,春秋,戰國,這方面就變得更重要。
返回頁頂
西周玉器型制及特色 Western Zhou Jades
西周玉器大致承傳了商代玉器的傳統而再稍加變化,所以由良渚及紅山玉器變革到商代玉器是很大的改進與變化,但由商代到西周,變革則少很多,可是西周玉器仍有可作為定代的特別紋飾,第一是改變了商代用平行雙凹槽以表現中間的凸槽作為線條的做法,故此西周的線條,一邊凹槽很深,一邊凹槽很淺,中間仍是一條凸槽作線條。第二鳳鳥圖形作為主要的裝飾設計,故此見到鳳鳥紋飾應是西周玉器了(仿品不算)。第三是片狀玉器在邊上常有牙狀裝飾。第四是西周玉器片狀者增多,立體者比商代少,相信背後的理由是和闐玉仍很貴重,但開料技術進步了,比較容易把立體的玉材,用線鋸切成薄片。第五是西周的玉器,大多數是紋飾滿佈玉器表面,很少素面的,這是因為琢玉的技術提高了,有條件把玉器面全部有紋飾。第六是在墓葬中,禮玉減少,而裝飾及身份象徵的玉器增多,反映社會上越來越利用玉器去表現某人的身份及地位。到了春秋,戰國,這種做法更厲害。舉幾個例子說明,璜是清楚的用品,而璜在西周是比例上多了,再者,西周的璜全面及雙面都是紋飾,都是線條表達的。玉佩是長方形及圓形,中有穿(孔)的薄玉片,兩面琢滿紋飾,其中常有鳳鳥或龍鳳在兩頭,是西周玉器的招牌。玉魚特別多,魚一定是西周社會的吉祥物,或有餘與有魚是同音,亦因此成為吉祥物。魚的型制有很多變化,而且相當抽象,一般覺得玉魚的玉片很薄,但琢線精美。玉鹿多為有角的雄鹿,但與玉魚不同,玉鹿無紋飾,而是寫實的玉片,多有小孔作穿。 返回頁頂
春秋玉器型制及特色 Jade from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時代(770 – 477 BC)和戰國時代(476 – 221 BC)在中國歷史中,屬於東周,即周平王從關中的豐鎬,把都城東遷至洛陽。歷史學家便把周代分為前半的西周,和後半的東周。由於在東周期間諸候割據,而周室微弱,故而不重要,因此再把東周再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亦即只有七國至秦滅六國而統一天下為止。
在春秋時代,玉器的型制,跟隨着這個時代的社會大變革,也發生很大的變化。以前琢玉技術及其工匠,多集中在國都。在春秋時,諸侯興起,各自割據一方,但都重視玉器,是利用玉器去表揚他們的身份和地位。由於琢玉技術進步快,而玉器型制亦推陳出新,所以春秋時代的玉器,又比西周的作了很大的改變。玉器的用途大大改變了,主要是用來表現貴族們的身份地位,與及作為裝飾品。以前作為祭神及儀仗的用途越來越沒落了。
沿着西周玉器變化方向,所以春秋玉器極大部份是片狀的,因為玉料很貴,薄片可省料。身上裝飾用品以璜為最重要,是佩飾的主要組成玉器,到了春秋晚期,玉佩多變成「組玉佩」,即多個玉件組成的佩飾,除璜外,另有玉珠,玉管等,到了春秋晚期,佩飾更出現了龍鳳合體佩,玉環,玉虎,玉龍等花式。
由於春秋和戰國時期的玉器,在型制上,不少近似的地方,所以不易利用型制來區分這兩時期的玉器,所以麥教授找到的辦法,是利用這兩個時代,其玉器表面的紋飾分別。在春秋時代,玉器表面多琢出雲紋及蠶紋(見圖VIII-1及2),而戰國時代多用穀紋,鈎連紋,乳釘紋及鋪首(見圖VIII-3,4,5,6)。這幾種紋飾,完全是浮雕効果,而不用流行於商代及西周時代的線條辦法,所以春秋玉器與西周玉器是完全不同的風格,一拿起便可叫出。春秋時代其能流行這種琢玉技巧很高的浮雕形式,表示在春秋時琢玉的技藝,又比西周時進了一大步。
圖VIII-1 |
圖VIII-2 |
圖VIII-3 |
圖VIII-4 |
圖VIII-5 |
圖VIII-6 |
返回頁頂
戰國玉器—玉龍與玉虎 Warring States Jades – Dragons and Tigers
戰國期間,七雄爭霸。各諸侯都重視技術,因此各種技術進步都很快。當然琢玉技術亦在進步快的行列。另一個重要改變是思想解放,因此百家爭鳴。玉器的型制亦變得多樣化,即比春秋玉器更多花樣。另外玉器的功能亦出現大變化。由與神交通,或作祭神工具,改變到身份高低的象徵。到了戰國,玉器更代表德行,孔子已曾說「比德於玉」。因此在戰國期間,各貴族及士大夫都用玉器去表揚其社會地位及德行。生時身上定有玉器,死後亦有玉器陪葬。當然玉器的生產自然大增,而作為主要玉材的和闐玉,當然亦供不應求。為了節省材料,玉料都成片狀,而且更薄。
戰國與漢代的玉器,可算是中國玉器最輝煌而鼎盛的時代,要介紹中國的玉文化,當然要詳細一點地介紹這兩個時代的各式玉器。上文已說過,戰國期間,玉器是給貴族作身上的裝飾品。這時的玉器已發展成一套的組玉佩。在組玉佩中最重要的是璜,璧,與環和觿,再用管和把各組件連成一套。
在這個展櫃,是重點介紹以玉龍及玉虎的設計,構成在中軸位置的璜,和圓形的璧,環,瑗,及位於左右的觿。
現在先談璜,由於璜是左右對稱的,所以最常見的設計是把左邊及右邊兩角變成兩個龍頭,而中間有一個左右合用的龍身。在這個形式之下,已有很多式樣了,第二類是兩龍對立,亦有多種式樣,第三類是單獨一條龍,有時更可以是虎,式樣亦不少,但中國的玉組佩講究對稱,這也是中國玉文化中的一個特色,因此很可能這種設計,會變成左右一對出現。由於玉龍都由很薄的玉片在雙面琢出花紋,所以兩面完全一樣的設計,把一隻反過來,便成為左右對稱的一對了。
在中軸位置的第二類是圓形的璧、環、和瑗。處理的辦法亦有幾個形式,其一是把雙龍繞圓一周,而兩龍頭相向,當然有不少款式。第二個處理辦法是把一條龍或一虎放在中間,而利用圓周邊上加上各種紋飾。由於龍或虎在中間,空間大了,可以張牙舞爪,生動很多。
觿本來是種解結的工具,所以一邊是尖的,觿作為玉器,在西周便已出現,但不多見,在春秋才成為表面滿了紋飾的講究玉器的一種。在戰國的一個有趣發展是此器必定有一端很尖,因而利用作為虎尾,當然另一邊是有利牙的虎頭。玉虎的尾,有時是捲曲的。
玉虎亦可以跳出組玉佩之外,成為長形立體的玉虎,此時虎尾多捲曲。
這系列的展品中,用了不少仿品於其中,以展示其花式之眾多,仿品亦只能仿做存在的真品。如要無中生有,要設計出戰國風格的玉器,相信很困難。
返回頁頂
戰國玉器的其他項目 Warring States Jades - Other types
前一展櫃只介紹了「組玉佩」的一部份,現在再介紹其他項目,在組玉佩中的璜,璧,環,觿亦有不用龍與虎作裝飾的,例如璧與環,亦可全部表面加上谷紋,各式鈎連紋,乳釘紋及鋪首。
在主體的璜,璧與環,觿三者之間,又要用管與(扁管),使之連為一套。通常在管與的表面亦全部為浮雕花紋,但所用的式樣,仍為上述戰國玉器所特有的表面紋飾。在戰國末期,開始有螭虎的出現,而到了漢代,螭虎浮雕便成為主要的紋飾設計。螭虎亦即壁虎,是家居生活常見的小動物,能在天花上爬行,由於是蜥蜴類,所以中國便當作一種龍或龍的代表。與螭虎相同的另一新紋飾是鋪首。在戰國後期出現,初時在劍掛或叫璏的前方,其後擴展到其他的玉器上,到了漢代,這種鋪首或叫獸面則更加普遍,其中成為門鈕(環)的主要裝飾,並且一直流傳到現在,亦即是鋪首啣環的設計。
在戰國下半期,又有另一類玉器的出現,是劍具玉器,此時貴族都帶劍,因此便用玉器裝飾劍的四個位置,是劍首及劍格,和劍套外的璏(劍掛)和珌(劍套末)。男士除掛劍外,亦要表示會射箭,因此右手大拇指又載上絃扣。古代叫韘,清代叫扳指,所以戰國的韘,高度裝飾,但仍能用。但到了東漢,便失去了功用,完全是裝飾品的韘佩,或雞心佩了。在戰國末,玉器走向生活用品如酒杯和帶鈎。由於酒杯是件立體器皿,要用很大一塊和闐玉琢成,是工料都很貴的,因此玉酒杯的裝飾當然十分豪華,以顯出主人的身份。
戰國時仕人已穿寬袍大袖。以這種衣服形式,最當眼的便是其腰帶。此時腰帶是絲織品,唯一可用玉器的就是帶扣或帶鈎。其實自良渚始便有玉帶鈎,但到戰國才興盛起來。
由戰國興起玉帶鈎,而盛於漢,自始人的注意便集中在衣帶上,所以玉帶鈎進一步發展為各式的玉帶扣,再進一步,是在絲織品的衣帶上,再加上玉帶板。這個發展故事,由戰國開始,配合中華文化的寬袍大袖形式,直到明代,才為清代窄身的塞外文化所取代而相連的玉器也消失了。
戰國時代,當然戰爭很多,和戰爭拉上關係的玉器是虎符,即兵符。虎符是一種信物,在兵權交代上的秘密訊號(password)。虎符形似虎,有左右兩半,有榫口相互配合,有玉及銅兩類。某將軍帶兵在外,持其左一半而侯王亦持另一右半。例如出名的戰國信陵君使如姬偷國王手中的右半虎符,到前線,出示右半虎符,取得兵權,因而救了趙國。這就是「竊符救趙」故事。
返回頁頂
兩漢玉器-螭虎 Han Jades – The Jade gecko
兩漢其實包括西漢(206 BC – AD 8)和東漢(AD 25 –220),但中間夾了一個時間很短的王莽新朝(AD 9 – 24)。兩漢期間,中國強大,社會安定繁榮,所以成為中國玉器頂峰的時期,其所以如此,除上述的繁榮富庶外,更有社會重視玉器,是代表社會地位及德行,再者漢代打通西域的絲路,令和闐玉進入中原容易很多,還有的是漢代道教盛行,而道教追求長生不老,因此相信玉器可令屍體不腐化,而發展成葬玉及厚葬,墓中都有玉器。由此可見,兩漢玉器又再比戰國時期的玉器更有水平,更多花樣和更有氣勢。
兩漢的玉器,很有特色,很多玉器可以一拿起便能說出是漢代的(仿品不算)。其最大的特色是用浮雕螭虎取代了戰國的龍與虎。所以在兩漢的第一個櫃,詳細地介紹螭虎在各種玉器上的鋪排。螭虎可以獨立存在,更可在玉環、玉璧、玉璜,劍具中的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玉管,玉,玉帶鈎及玉酒杯上最當眼的位置,並且出入於內外兩個面。螭虎是漢代玉器最大特色及招牌外,其次是鋪首,亦即獸頭,亦是漢代玉器及銅器的另一招牌,亦可用來定代。除了這兩招牌外,漢代玉器也和春秋和戰國玉器一樣,也有可作定代用的地紋,主要為穀紋,乳釘紋,蒲紋,鈎連紋。漢代的璧,環,韘常有龍鳳的裝飾,超出其基本型制,例如璧為圓的,但會增加兩翼。
返回頁頂
兩漢玉器—劍具及葬玉 Han Jades– Sword Fittings and Funerary Items
漢代玉器是中國五千年文化中的最高潮,其帝皇,王侯,貴族以至士大夫及富戶,都用玉器來堆砌自己的身份及地位。漢代男仕流行配劍,因此劍和劍鞘上四個可以裝飾的位置,即劍首與劍格和劍鞘上的劍璏(掛)和劍鞘末的劍珌,都用玉高度裝飾,更講究的會把這四件玉器成為一套,用同一色澤的玉料及同一風格的設計。在西漢初,螭虎尚未成主流時,會用漢代流行的地紋如鈎連紋,穀紋,乳釘紋,鋪首和仍有一點戰國味道的龍鳳。由於劍具有裏外之分,向外方向的面多用螭虎,因螭虎的高浮雕,只可用於外面,而裏面的面,多用各種地紋。由於有兩套不同的浮雕,其定代資料更多。玉劍具只流行於戰國末及漢代,所以定代容易,如有螭虎者,是漢代無疑。如沒有螭虎作參考,則看地紋,戰國與漢代所用的地紋是可分的,當然戰國末與漢初,由於時間分別很短,色彩變化很少,所以是不易分的。
劍以外的玉器,有刀飾,是刀等於劍格的玉器,而仗頭亦有玉器的裝飾品。
漢代另一個很有特色的玉器是葬玉。漢人相信玉器可以防止屍體腐化,因此發展出一套屍體用的玉器,叫葬玉,其中最講究的是金縷玉衣。金縷玉衣是用金綫把青玉片穿起成為部件,合而成為一件玉衣,金綫可為銀綫或銅綫所取代。青玉片多為長方形,很薄,四角有細孔。
一般的葬玉,包括一對玉豬放在手中,所以亦叫握,一隻玉蟬含在口中,亦叫琀,是良渚文化之前便有的玉器。所以用蟬,是因為蟬的幼蟲,叫蟬胎,要在地下生長很久,才會羽化成蟬。這很近似道教的理想。一對眼蓋,放在眼上,還有七個口徑不同的玉管,塞着身體其他可流血的出口。豬及蟬的刻工實為琢工,與其他浮雕形式的玉器不同,是做成好像用幾刀所刻成似的,所以又稱為漢八刀。
漢代玉器亦包括不少動物,其中最怪的要算玄武,亦即左青龍,右白虎,前(南)朱雀,後(北)玄武的所謂四靈,原來玄武是龜蛇合體。另一種想像中的動物是辟邪,這名字不是動物的形狀,而是其功用。就是墓室的守護者,令邪氣不敢進入。這種動物兇猛,並有一對翼,相信是沿自巴比倫兩河流域文化中的飛馬。
返回頁頂
兩漢玉器—舞人、帶鈎及其他 Han Jades – Dancers, buckles and others
漢代玉器的第三個特色是其玉舞人,而且玉舞人是漢代所特有,所以是種很易定代的玉器。玉舞人所描述的,是自戰國便流行的長袖舞。到了漢代,長袖舞更盛極一時,是上至帝皇、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喜愛這種舞蹈。玉舞人都為女性,穿上長袖連衣裙,一手揚起長袖甩過頭頂,一手彎曲於腰側,衣袖順勢而下,因此可見其飄動翻飛。由玉舞人,可以看到漢代女性的服飾和髮式,其中越式螺髻是一例。
文仕在中原的服式流行寬袍大袖,因此自戰國後半期開始,把裝飾及表示社會地位,等級和德行的表現,集中於其衣帶。在戰國與西漢,是只有帶鈎,用銅或高級一點則用玉製成,玉帶鈎多為長形,以龍鳳或璃虎的頭,形成帶鈎的鈎頭,去鈎着一邊衣帶上的孔。在帶鈎的尾部下面,有一紐,可穿另一邊衣帶末的孔。因此是一件玉器構成。帶扣在漢代中期才出現,而帶扣由兩件玉器構成。兩件玉器成為一套,通常用同一種設計去裝飾,並且兩件玉器都有一紐,各自穿入衣帶的末端,而用兩件玉器之間相互配合的扣去開關。此外,還有一種界乎帶鈎與帶扣的,就是一個大型裝飾牌,背面有兩個紐。可以連結衣帶的兩端。漢代的這三種帶鈎或帶扣,一直流傳下去。
要再進一步加強衣帶的裝飾,是在衣帶上再加上玉帶板,在漢代玉帶板只在萌芽階段,而在唐代至明代期間,才是玉帶板發展的高峰。
漢代文化,其實充滿了各式的迷信,首先相信玉器可以防止屍體腐化,因此發展出葬玉,另一方面,生人又怕邪魔惡鬼加害,因此又想出一些可以驅魔鎮鬼的小件玉器帶在身上,例如司南,剛卯,翁仲。
漢代玉器的第四個特色是鋪首的設計,鋪首或叫獸面,在戰國開始,而在漢代盛行,在此時不論玉器或銅器,都會用鋪首作為物件裝飾的一部份。其中以鋪首為把手的鋪首含環設計流傳最廣和最久遠,現在的大門門紐仍未改變。
要介紹漢代玉器的琢玉水平,立體豪華設計,與及其盛世氣派,恐怕還是要拿出玉杯作例子。
返回頁頂
魏晉南北朝玉器新知
New Studies on Jades of the Wei, Ch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這段時期,是中國分裂及外族入侵的時期,所以經濟衰落,社會紛亂。玉器在兩漢到達中國玉器的高潮之後,便跌落低潮。玉器數量少,而且時代特色變得很模糊,因此所見的玉器參考書,包括《中國玉器全集》的十冊專著,亦只有極少的介紹,因此魏晉南北朝的玉器,好像是個空白,但也因為如此,卻吸引了麥教授的興趣,認為是學術研究的機會,他用科學推理方法,比較東漢與隋唐期間的玉器色彩,而推測其中的過渡形式,再印証所找到有一些東漢色彩,而又帶有一些隋唐色彩的玉器,因此得到幾則魏晉南北朝玉器色彩要點:
(一)龍有鱗。漢代的龍沒有鱗,而隋唐的龍有鱗,再加上上海博物館有一件白玉鮮卑頭(帶扣)是南朝宋元嘉七年(AD
431),上面的龍有清楚的鱗片(見仿品 XIV – 1e)因此龍出現鱗片,是這時期的一個重要特色。
(二)玉器上有小圓孔,以便貼上有色寶石,上述的鮮卑頭亦有小圓孔(見仿品 XIV – 1e)。
(三)璧及環的厚度變厚,近似唐朝。兩漢的璧,為了省料,和春秋,戰國時期相同,都相當薄的,但唐朝的璧很小,但很厚。現找到唐式的小但厚身的璧,但表面是淺浮雕螭虎紋,雲紋及其他漢代常見的地紋,應是此時期的玉器。
(四)淺浮雕。漢代的玉器,主紋如螭虎,都用高浮雕,但到了東漢末,浮雕已變得很淺,到了唐代,已不用浮雕去刻劃形像,而回復用短凹線去形成形像。因此淺浮雕應是此時期的玉器色彩。
(五)螭虎進入璧,環及雞心佩中的開孔。在漢代,螭虎是不進入此等孔的空間,而隋、唐、宋、元遼、金的玉器極少有螭虎出現,直到明、清,才再見大量螭虎出現,但此時的螭虎已變得很瘦長,與漢代的螭虎已很不同。因此玉器中有螭虎進入或蓋過璧,環,或雞心佩中間的開孔,應屬此時期的玉器了。
返回頁頂
以上五則,為麥教授的推測,都有多件玉器作例。另一方面,由出土玉器所得的項目則為
(一)豬,但玉豬形狀與漢者不大相同,其鼻向上撓,耳變長並向後,有些失去了尾孔,或用石代玉。
(二)唐代有由璜演變成的波浪邊的佩,在此時期有出土記錄,並有用漢代游絲紋刻出的鳳鳥與火焰紋,相信是此時期另一重要玉器特點。
(三)東漢的雞心佩,亦有出土記錄,但變得便為花巧了。
(四)漢代極為講究的玉杯,亦有出土記錄,但已光輝不再,杯身已矮了一大截,而紋飾大減。
返回頁頂
隋、唐、五代玉器特色 Jades of the Siu,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這段時間(AD 580 – 960),中國又為漢人統治,並且又重新統一了。到了唐代中期,社會安定繁榮,國力強盛,並且進口和闐玉的絲路,暢通無阻,因此衰落的玉文化,又進入另一個高潮。以唐代玉器來說,又與漢代玉器完全不同了,漢代玉器的裝飾手法,除了少量游絲紋外,主要是以高浮雕去刻畫一個形像,但唐代玉器又重新用綫條來表達,但唐代所用的綫條形式,又與商代與西周的凸紋不同,唐代玉器的特色,便是此時是用短而直的陰(凹)線,如西畫的速寫,刻畫出很複雜及細緻的形像。再者,由於絲路通暢,因此用和闐白玉而非青白玉的比例在提高。
佛教在唐代很盛行,因此這時期的玉器便有一些與佛教有關的東西,例如飛天,亦即仙女,能在天上飛翔,而衣飾則帶有印度風格。佛焰又是佛教的另一種形像。
唐代與西域來往很密,因此又有西域的東西如獅子。可是獅子來到中國,因為少有,成為瑞獸,但失去了其兇猛的面貌。由西域來了胡人,其衣着與中國人完全不同。唐代由西域引進了良馬,所以馬在唐代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唐代的繁榮,當然反映在玉器上,前朝已提到衣帶為男性裝飾的重點,到了唐代,帶鈎為帶扣所取代,而鑲在衣帶上的玉帶板,變成更重要的地位代表者。衣帶上的重要身份,地位代表,除了帶扣和帶板外,唐代又增加了一個新品種,是帶吊,即是有孔穿在衣帶上,但有圓圈在下面,以便再掛上重要地位或等級象徵的物件,例如金魚。這設計一直流行至宋代。
女性的玉裝飾品,多集中在頭上,因此唐代女性流行雲髻。在文學上家傳戶曉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雲鬢花顏金步搖」。其中「步搖」是件有長柄吊着片狀玉或鎏金的細工裝飾品,長柄插在頭髮上,而「步搖」是吊着的,走路時左右搖擺,故名「步搖」。
從西方的羅馬大帝看東方,最令西方文化仰慕的是中國的絲織品,沿暢通的絲路運往西方。在唐代,當然蠶為中國帶來很大的財富,因此蠶亦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有出土的白玉或鎏金蠶為証。
在文學上,每個朝代都有其流行文學,在唐代是唐詩。唐代的玉器,有四面或八面玉詩柱,把一首流行的詩句琢在上面。
從定代的立場看,唐代玉器的特點,可由其紋飾手法,即其開始用短直凹線,單面裝飾。在型製上出現了帶吊,步搖,厚而小的璧。在圖案設計上,龍的形狀與漢代的很不同,另又有胡人的出現。任何一種都可作唐代玉器的特色。
返回頁頂
兩宋玉器特色 Song Jades
兩宋(AD 960 – 1279)十分重視藝術,但因為唐末時期,地方的藩鎮軍事力量過大,因此宋代的政制,是重文輕武,但也因如此,國力很弱,不斷為北方游牧民族的遼、金、蒙古入侵,而偏安一時。兩宋的玉器可說有其秀麗的味道,但沒有了唐代強國的氣慨。有些玉器,仍保存唐代的項目,例如飛天,帶吊,帶扣,和帶板。但色彩及型制當然不同了。例如沒有了胡人。帶吊下面的圓圈,在唐代是圓的,但到宋代,卻變成偏圓了。
宋代玉器當然與宋代繪畫有關連,例如宋徽宗的工筆花鳥,是宋畫一絕。再看宋代玉器,花鳥及魚佩特別多。都是十分寫實地形容一種悠閒的氣氛。
童子又是宋代玉器的另一重要主題,宋代的童子,多手持蓮葉,當時稱為「摩福羅」,其後引伸為「連生貴子」的吉祥寓意。另一種形式是兩個童子,中間有宋代的毬(現代的足球)。
宋代仍有璧,相當接近唐朝,而比漢朝的厚。璧上沒有地紋,但常有螭虎。可是宋代的螭虎,比漢代的瘦弱,並且有對稱的設計,另外又會遮蓋了璧的開孔空間。
總的來說,宋代玉器有幾個常見的色彩:第一是單面的。第二是所用的玉料都為白玉,少見青白玉。第三,常用米字紋作裝飾,例如魚與童子。第四,透雕越來越多。第五,吉語佩越來越多。第六,立體的圓雕例如童子,亦在比例上增多了。
返回頁頂
遼、金、元的行獵玉器 Hunting Scenes on Jades of the Liao, Jin, and Yuan Dynasties
遼(AD 907 – 1125),金(AD 1115 – 1234),元(AD1271 – 1368)都是北方草原民族。其文化與中原的漢族完全不同。他們的貴族,亦即統治階層,相當漢化,因此亦接受中國文化中的玉器,但他們的品味與漢人不同。這個時期的玉器以刻畫打獵為主流。而其工藝,極大比例為透雕形式。北方的草原民族,重視其武功,因此平時常有打獵活動。在春天,雁羣北返,放鷹,叫海冬青,是比獵物如天鵝,大雁細幾倍者。小鷹能攫大雁,關鍵在海冬青會攫大雁的頭,琢其眼睛,大雁逃走時,會躲在水中荷葉間,這情景叫「春水」。在秋天,在山上射鹿,而鹿羣躲在柞樹間,這情景叫「秋山」,更常用黃褐的玉皮,以巧色方法形容秋天的黃葉,因此「春水秋山」便是這時期的玉器代表了。
這種「春水秋山」的造型,不但以佩形式在,更推廣到其他玉器的裝飾上,例如帽頂或爐頂,帶扣,帶飾,髮簪。
另一方面,遼接受了很多唐代的文化,所以遼的藝術品,常有很明顯的唐代風格,例如飛天,而金代的貴族,相當漢化,所以受宋代藝術風格影響,因此玉器方面,有不少花鳥透雕的形式,反之元代不重視漢族文化,與遼、金比,中國文化影響較淺。
除了「春水秋山」及透雕花鳥外,這個時期的其他重點為特寫的龍與鳳及金代的魚,其龍與鳳主要是遼代接受了唐文化,其造型很似唐代的。金代流傳了一個唐代傳說,謂鯉魚是赤鯇公,是瑞物,民間喜歡掛在身上,所以墓葬出土不少玉鯉魚。這時期,南方的南宋,亦流行玉魚(見兩宋玉器)。
返回頁頂
明代玉器特色 Ming Jades
明代(AD 1368 – 1644)再由漢人統治,本應再把中華文化推上另一高潮,但這期望沒有出現,所以玉器和銅器的紋飾都沒有大突破,而只由宋、金的形制,稍作變化而已,但這些變化,又未必能作明代定代的基礎,理由是清代很多型制跟明代,所以不少玉器,明代與清代較不易分。
龍是重要的紋飾,但龍的形狀,在中國不同朝代是很不同的,到了元代(見遼、金、元、行獵玉器),龍已十分寫實,有四足,有尾,有鱗,頭有角有鬚,但永遠只有側面,而明及清的龍,改成正面,所以看見正面的龍頭,便是明或清了。
明代玉器中,用螭虎作裝飾的很普遍,因此要細細形容明代螭虎與前代的螭虎在造型與特點有何可作定代的參考。第一是明代的螭虎,比前代瘦長,因此很弱。第二是頭形由左右闊於前後,改為前後闊於左右的長嘴型。第三是頭後有一把長頭髮。第四是尾巴有時變得很長,並且開叉。第五是口啣靈芝。第六是在安排上,常有一對螭虎,並作對稱的安排。以上六種特色,並非只在明代才有,而是有些在元代或清代也有出現,但仍是十分有用的定代參考。
在遼、金、元的玉器,透雕是主流,到了明代,仍有透雕,但少了,並且其透雕有三個變化,首先,透雕的玉料變薄,所以由立體變回平面。第二,在透雕的設計上,其孔變大,即通的地方比例增加。第三,玉牌的邊,常以一串的圓珠作邊,因此以圓珠作邊的透雕,是明代無疑。
明代玉器與前代如宋或元,易分別,但要分明與清則無清楚的分界線,而要根據很多經驗才可以,可是由清代玉器看,則很易分別清與明,因為清代出了不少新形式是明代沒有的,例如清代有大件的玉器皿,玉山子,長方玉牌,玉如意,鼻煙壼,扳指,翡翠玉,天山碧玉。
返回頁頂
清代玉器特色 Qing Jades
清代(AD 1644 – 1911)是塞外草原的女真族統治中國,所以引入了窄身衣服,因此改變了衣飾重點在衣帶的傳統。清代武功很強,把中國的版圖擴大了,把新疆、西藏、蒙古成為中國一部份,因此和闐玉供應更好,白玉質量更高,更大,更有幾噸重的青白玉。其供應所以大幅增加,是因漢人上高山,找到玉脈,沿玉脈開採,叫山玉,所以大塊的多很多,而游牧民族只會在河邊採小片的天河子。滿州人重視騎射,而所用的絃扣叫板指,是清代男仕身上應有的玉器。
龍代表皇帝,除跟明代把龍頭改為正面外,龍身安排成盤龍,十分精細清楚。
由於有很大塊,而又很完美的白玉供應,因此琢出史無前例的白玉大器皿,並且要表現其難度,所以部份琢成玉鏈,一環扣一環。這可說是清代玉器的代表。不過其設計,過於雕琢,而欠線條美。另一種清代特有的玉器是玉山子,可用幾噸重一塊青白玉,琢出小山,上有亭台樓閣、流水、樹木、人物,有如一幅風景畫。
清代由於版圖大,因此玉材增加了雲南緬甸的翡翠,及新疆天山的碧玉,都成為新的重要玉材,打破了和闐玉獨大的局面。所以用翡翠及碧玉琢成的玉器,肯定是清中葉以後的玉器。
清代玉器有一支是引入了中亞的文化,把玉器再鑲有色的寶石,叫「痕都斯坦玉器」。
清代玉器很有特色,很易辨認。除上列所說的玉山子,大件玉器皿,翡翠玉件,天山碧玉件,痕都斯坦玉器和扳指,是一望而知是清代的之外,更有玉如意,香囊,鼻煙壼,子岡牌,翎管,玉花,玉鎖亦是只有清代才有的東西。
玉器到了清代,已非貴族所專有,而在民間很普遍。但由於深入民間,玉器的功用亦跟着改變,着重好意頭,所以吉語玉器很流行,其中子岡牌最多,每一件都用圖畫或浮雕,代表一句吉語,例如馬上封侯。
翎管是清代官服中,帽頂有一玉管,中間插入孔雀毛。由於孔雀毛有眼,因此用眼去形容有多少。三眼花翎表示有三根,是最高級者。
香囊亦是清代流行的身上物品,香囊是中空,並且有很多孔,令所藏的香料可以放出香氣,並且有蓋,常掛在腰間。
鼻煙壼亦是在清代流行的習慣,鼻煙是粉末狀的煙葉,其中再加入香料藥材吸用。鼻煙壼有很多形式,高級的才用白玉或翡翠做的。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