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高貴於金的中國文化 For the Chinese, Jade is always more valuable than gold
中國能舉辦奧運,是反映中國國力的崛起,成為世界強國之一。所以中國人應重視這項光榮。而在中國舉辦奧運期間,應介紹中國與奧運的各種關係。作為一個收藏家,最合理的題目便是介紹中國的奧運金牌鑲白玉背後的道理,及中國五千年的玉文化。
奧運是西方文明發源地希臘的文化及傳統。希臘文化在羅馬時代再發揚光大,成為歐洲文化的基礎。所以由歐洲國家發起的奧運,當然照足希臘文化的做法進行。而且已運行了幾十年,已成了一個獨立的傳統,不易更改。可是這幾十年來,奧運都在歐洲文化的國家中舉行,而只兩次在亞洲文化的國家中舉行。因此今次奧運在中國北京舉行,是在非歐洲文化地區舉行,所以是一個很大的文化突破。所以今次的奧運,當然要加一點中國文化進去。
在希臘文化中,是用不同的金屬代表等級。在希臘文化及以後的羅馬文化及歐洲文化都是以金代表最高的第一,以銀代表次一級,而以銅代表第三級。而且由公元前直到十九世紀,西方世界的錢幣,亦以金作高幣值,以銀作中幣值,而以銅作小幣值,所以金銀銅代表三個等級是西方世界很廣泛,很久遠的文化和傳統。沒有西方人會懷疑這個次序。另外,在19世紀前,在西方沒有比金更高級,更貴重的東西存在。所以金自然成為頂級代表。
現在奧運在北京舉行,我們便立刻要問,在中國的文化中,如何代表等級呢。由商代至清代的封建社會中,是十二分重視等級的,而且有清楚的規則大分級和小分級。在大分級中,可以分為四級。最高的一級是用玉代表,一般就是皇帝和皇后。例如代表權力的印章,便清楚規定只有皇帝和皇后可用玉印章,皇帝的玉印章叫玉璽。第二級是用金代表,上文談及印章,王候是用金印,例如漢代南越王墓中發現的南越王的金印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第三級用銀代表,但界限便沒有玉和金那麽清楚了,漢代的將軍印有些是銀刻的龜印,還有銅鎏金。第四級是用銅代表,應用範圍十分廣,在印章言,上至將軍,下至士大夫都用銅印。因此在中國文化中,玉、金、銀、銅這四個分級,一直存在的,只不過界限不斷在變而已。在中國,玉之所以比金級別更高,有三個理由。第一是在新石器時代如良渚及紅山文化,玉是與神交通的工具,是用玉祭神的,因此玉高於金是基於傳統。
第二個理由是在封建社會,玉器在商代及以後變成代表貴族身份和有德行的象徵,而金只有商業價值,而在文化價值上是無法與玉爭的。
第三個理由是玉器的製造,很費人力物力,並且要用當時最高的科技,即琢玉技術。是只有中國才有的高科技。當然比鑄金困難。在西方文化中,是沒有發展出這套技術,因此沒有玉器的出現,因此金成為最高等級的代表。在英文是沒有代表琢這個字義的英文名詞,琢字代表一套技術(下文才交代)去處理很硬的物質,例如硬度在6.0的東西。在西方,要到十九世紀,去研磨鑽石和寶石時才發展到近似中國琢玉的辦法,但卻沒有特別的名詞,而仍用一般名詞cut去形容。因此中國的琢玉技術,比西方早了五千年。
如果根據中國傳統和文化,奧運的第一名應用全白玉的獎牌,可是西方文化亦根深蒂固,而且奧運第一取金牌亦已運行好久,已成為奧運的傳統,所以只能兩全其美,在西方傳統上的金牌,再鑲上白玉(見圖I-1),以令東西兩方文化並存,這做法已足令西方人了解到世界文化有多個源頭,而非希臘文化獨大。更重要的是令他們知道西方頂級的金,還有他們未知道的玉,排在金之上。這是一個很大的文化衝擊。世界的文明,除希臘外,便只有中華文明亦能一脈相承地延續到現在。
圖I-1: 奧運金牌鑲上白玉 |
鑲玉的北京奧運獎牌 The Jade Inlaid Medals of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根據中國奧組委所發表關於「金鑲玉」獎牌式樣(見圖II-1及圖II-2),獎牌背面鑲了中國古代龍紋造型的玉環,所用的玉材是中國玉器主流所用的「崑山之玉」。金牌用白玉,銀牌用青白玉,而銅牌用青玉。這些白玉、青白玉及青玉,是什麼顏色,如何分級、質地及產地,都在和闐玉項下有詳細介紹。鑲在獎牌背面的玉片是圓的,外環是57.1毫米,而內環是31.9毫米,因此玉環寬12.6毫米,而內孔寬31.9毫米,因此跟據古玉文獻《爾雅》「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好就是中間的孔,肉就是指圓形的玉部份。因此這種型制是古玉的瑗的形式(見圖II-3)。不是璧,亦不是環。
玉瑗在良渚文化玉器中便已出現,是中國玉文化很早的玉器,而且這種型制一直伸延到現在,所以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奧運獎牌鑲入玉瑗當然帶出中國有五千年的玉文化,今次奧運獎牌上所選用的玉,是「崑山之玉」,是崑崙山脈的玉脈,採自青海省格爾木市,與中國歷代所用的和闐玉是同一系列。「崑山之玉」亦在材料方面表示中國五千年前便能克服如此堅硬的材料,有琢玉的技術,故此在技術上,中國是領先西方好久的古文明地區。
圖II-1: 奧運獎牌背面 |
圖II-2: 奧運獎牌正面及背面 |
圖II-3: 古玉的璧, 環, 瑗 |
和闐玉 Hetian Jade
在中國,由於祭神及代表頂級身份的象徵,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出現,例如浙江的良渚文化(2700 – 2250 BC)和遼西的紅山文化(3500 – 2200 BC),所用的玉材是地區玉,硬度比較低。到了商代(1600 – 1100 BC),玉器更重要,因此在全中國找尋更美好的玉材。在商代已找到新疆的和闐(和田)白玉。自此之後,和闐玉便成為中國玉器的主流。直到清中葉之後,才為緬甸的翡翠 (硬玉 Jadeite,硬度在6.75 –7.0) 所部份取代,所以和闐玉在中國盛行了三千五百年。和闐白玉和青白玉是軟玉(nephrite),硬度是6.0 – 6.5,是刀刻不入的,因此只能用琢的辦法才可以成形。和闐白玉和青白玉是產自西藏北面,新疆南面的高嵩白雪覆蓋的崑崙山,亦即李斯諫逐客書中所提及的「崑山之玉」。崑崙山上的白玉礦脈,在4至5千公尺,因風雪侵融,或被冰川撞擊,變成碎片,被雪水沖至山腳,在向下滾落時,陵角已被磨去,成為圓滑的石卵,叫作天河子。冰川的雪水,形成幾條河,向北流向沙漠。過去幾千年,採玉的地區是現今的玉龍喀什河,亦叫和田河,古稱白玉河及喀拉喀什河,古稱烏玉河。而以和田市(古稱和闐)為集散地(見圖III-1),商人用駱駝北上横過無人跡的大沙漠,再沿古絲路到中原,古時琢玉的工匠和玉作坊集中在蘇州揚州一帶,而且琢玉的技藝是父子相傳的。
圖III-1: 和闐地區 |
和闐玉其實是一個系列,由最高級的羊脂白玉,有很長的纖維結晶,而顏色雪白光亮。次一級是白玉,白色不夠純和瑩潤,而結晶纖維較短,再低一級是青白玉,白中帶青,極大多數的和闐白玉都微微帶一點淡青色,而這種淡青色,就是和闐白玉鑑定的主要特徵。太完美的羊脂白玉,反而容易仿造,例如用上好的俄羅斯白玉及玻璃白料,在此特別提出警告,請各收藏家留意。中國瓷器的燒製理想,便是仿造成這種淡青色。由五代的柴窰,要「雨過天青雲破處,如此這般做將來。」結果在北宋便做到影青釉,就是青白玉的顏色,所以詩人李清照便有「玉枕沙廚,半夜涼初透」的美句。青白玉由微微帶淡青至明顯的青白色,是一個很長的系列,青的程度,影響價錢。但除了青的程度外,更有白玉內所含的雜質例如(一)黑點,(二)白片就叫蘿白紋,(三)水波紋,(四)裂紋,雜質越多,價值越低。青白玉之下是青玉,作青藍色。白玉系列之外,更有少見的黑玉,以前(幾百年前),有一條河,產烏玉即黑玉,但現在已極少發現。和闐玉系列的另一個特色是玉皮與玉璞。玉皮是指白玉和青白玉天河子(石卵)表面的一層很薄的氧化皮,是幾 百年至幾千年時間內的變化。而玉璞是指高山上白玉礦脈表面,已經千萬年氧化過程,而生成超過1mm厚度的皮,一般的璞是帶有黑斑的黃褐色,不透光的石質表面。
白玉及青白玉天河子的薄皮,有多種顏色,多數是锈黃及褐黃,少一點的是褐紅,更少的是紅色,叫洒金。利用這層薄但有色的皮,令白或青白色的背景加上黃,紅,或褐色的設計,叫作巧色,亦是令白玉器增加價值的做法。近期和闐白玉增值得非常快,已是幾萬元一公斤。
和闐玉的重要性,是因為自商代始,和闐玉製成的玉器,便佔了很大的比例,講究的東西,用和闐玉的比例亦更高,所以和闐玉是中國歷代認為最好的玉材。在介紹北京奧運獎牌及中國各朝代的玉器型制之前,先介紹和闐玉。
中國其他玉材 Other Chinese Jade Sources
中國玉器所用的玉,除上文介紹的和闐白玉及青白玉外,尚有其他地區的玉材。
白玉
- 俄羅斯白玉。可以很白,質量接近和闐白玉,而且白的比例大於和闐者。俄羅斯白玉與和闐白玉的最大分別是俄羅斯白玉帶粉紅色,而和闐白玉則帶青色。近期所見的羊脂白玉多為上級的俄羅斯白玉,其產地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區。其雜質是粉色、灰色、墨玉及黑點、水波紋,亦有天河子及褐皮。所以俄羅斯白玉和和闐白玉是相當近似的。
- 青海白玉,多為黃白色,大塊的玉石;會有部份為淡黃綠色,是青海白玉最重要特色。青海白玉透明度比和闐白玉高,常有半透明者,而硬度亦比和闐玉低,價亦平相當。青海白玉另一特點是都為山料,沒有皮,沒有天河子。
- 緬甸翡翠的白色部份緬甸翡翠是白色而小部份為翠綠色,和紫色,並有褐黃色的皮。翡翠是硬玉(Jadeite),硬度在6.75 至7.0,因此表面可以打磨得十分光亮,是比和闐白玉更光亮者。因此翡翠白色的部份亦可成為高級的白玉。可是由於太硬,不易琢,所以用之作白玉很少見,而且就是有,亦不會有大片者。因為如為大片,便會出現綠絲或淡紫色區域;因此便露出了馬腳。由於翡翠只清中葉才開始用,而中國古代是沒有的,因此用之去仿和闐的古玉,一看便知是仿品。
- 阿富汗白玉。阿富汗白玉是低級仿品常用的材料,白玉的透明度高,即不夠乳白。其特點是硬度低,常有分層亦即水波紋,是碳酸鹽而非軟玉,產於阿富汗。
- 藍田黃玉,是淡黃色,半透明,硬度低,乳白度不足,是炭酸鹽。產於陝西藍田,自商代便作玉用。中間斷了,但現在又找到玉脈,價很平。
- 漢白玉是粉白色,不透明,不透光,硬度低,刀可入。中國很早便用,可是由於不夠硬,無法打磨出光亮的表面。價很平,是低等白玉。
- 福建白芙蓉石,可以有大片白色無雜質而又夠白的芙蓉石,可惜其硬度在3.5,很軟,刀可隨意刻,而且太軟,不能打磨成白玉特有的光亮表面。
- 白玻璃料,通常都很白,因此見有一級白玉,第一個問題便是是否白玻璃料。白玻璃料可以調節其乳白度和透光度,而達至一級白玉水平,所以並非很易分別而易上當的地方。因此收藏家必需把握其分別的辦法,例如小汽泡,乳白不均勻,裂口表面與玉不同,聲音不同,模印的痕跡等等。
返回頁頂
雜色玉
- 緬甸翡翠,翡翠是晚清至現代最流行的玉材,而價值更高於和闐白玉。其半透明而翠綠者算最好。其等級為(一)玻璃種,(二)冰種,(三)豆種,(四)芙蓉種,(五)黑花青,(六)乾青。其他特點見A-3。
- 岫岩玉/新山玉。產於遼寧岫縣,是不透明,而顏色多變化的如黃、橙、紅、綠。由於硬度低,不能打磨出光亮的表面。這是遼西紅山文化所用的玉材。
- 良渚玉是粉白色加黑點,但不透明,但亦有淡綠色而半透明者。其硬度低,刀可入,是良渚文化所用的玉材。應出自江蘇小梅嶺,但現在遼寧有大量此種玉材,是平價的。
- 天山碧玉是墨綠色,有黑點,十分硬,可到7.0,因此表面可以打磨得十分光亮。產地在天山北路瑪納斯,近期西伯利亞亦有出產,此玉只清代才用作皇室玉器。
- 東陵玉多為均勻的藍綠色,亦有如翡翠般有結晶片者。很硬,接近7.0,可以打磨成光亮表面,是用作仿翡翠的天然玉材。
- 獨山玉/南陽玉,是白底而有細綠點,硬度高,7.0,但不透光,因此不能變成高級玉,產地在河南省南陽市附近的玉山,但其實是斜長石而非軟玉或硬玉,但商代便用作玉材。
介紹中國歷代所用的玉材,背後的道理是如能把握中國各地的玉材的特點,而能加以分別,對分別真偽很有用。另外介紹中國玉器的書籍很多,但甚至專著及大拍賣行的介紹,都未能說明某件玉器是用甚麼玉材製造的。由此可知分辨玉材未受重視,或是不易上手的學問。所以這展覽用三個專櫃介紹麥教授在這問題上的研究心得。
中國琢玉技術
I. 琢玉原理和發展
和闐玉硬度在6.0 – 6.5,鋼刀不夠硬,切不進去,無法用
刻的形式令玉器成形。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已找到一個新
方法去解決石器製造的某些工序,例如穿孔,在五千年前,便
想到用不斷加入的濕石英砂(硬度在7.0),配合一個運動中的
工具,其後發展成鉈具。利用石英砂比玉或石硬,可以把石或
玉的表面構造,慢慢磨掉,因而令石或玉的表面,有人工的改
變,例如在玉片上穿了孔。這技術就是琢玉的「琢」。是指一
個方法,是中國比西方文明,早幾千年的技術,並且琢玉技術
不斷進步,發展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選用越來越硬的質料,由
石英(硬度7.0)改進到石榴子石(硬度在6.5 - 7.5),紅寶石
(硬度在9.0),金剛石(硬度在10.0),這些硬質石粉,通稱
為解玉砂。另一方面的發展在鉈具。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用石
片作鉈具,到了商代,改用銅片,而在漢代及以後,進而用鐵
片。鉈具必定要能動才能帶着解玉砂去琢玉的。在商代始便用
人力腳踏輪或手弓,而轉動方向是來回轉的。到了二十世紀,
改為電動,是單向轉動,而且轉速快了很多。重要的是舊式的
來回轉,與電動的單向轉,其刻痕是不同的,因此有新工(電
動)和舊工(手或腳的來回動)之分。因此如在古玉中找到新
工的刻痕,便知是新仿品。
II. 琢玉工序
由於所展出玉器,是由舊工所用工藝琢成,因此以晚清李澄淵所畫的各種工序為例,說明中國琢玉的工序及其工具。
第一是把解玉砂搗碎。有些工序,如開料,解玉砂的粒子會大一點,反之在拋光時,粒子要很細,成粉狀。因此解玉砂被搗碎後,再用大小不同的篩,得到不同大小的粒子。
第二是開料。和闐玉有些很大塊,要將之切成合用的大小厚度,與及切去璞。所用工具為大法條椐,由兩人對拉。有一鋼絲,附有濕解玉砂,因此能把玉塊切開。濕解玉砂當然要不斷加在鋼絲上。
第三是用扎碢。扎碢是用木條作軸,用鋼作圓盤,邊很薄,似刀,濕解玉砂加於刀刃上。扎碢用作切割玉片,及形成凹槽。
第四是衝碢,是用鋼圈並用竹作支撐,並用木軸。濕解玉砂是放在鋼圈表面,用以琢玉片表面及棱角。
第五是磨碢,用兩三分厚鋼圓盤及木軸,並有不同大小者,濕解玉砂放在磨碢邊上,用以磨平玉片表面,令其光滑。
第六為搯堂,即磨去玉器中間,令其中空。用大小不同口徑之空心鋼管,或叫鋼捲筒,濕解玉砂加於鋼管口,鋼管來回轉,便能琢入玉器中心,其留下玉挺,則要用小鎚以振截之。
第七為上花,用比扎碢更小,但形狀及用法相同的小扎碢,叫丁子,鋼片很薄如刀刃,濕解玉砂加於刀刃上,用以在玉片上琢出精細花紋。
第八為打鑽玉器要造透雕,先用金鋼鑽在器上打孔,再用彎弓及鋼絲拉動金鋼鑽鑽頭,在玉片上鑽出細孔。
第九為透花,由第八步在玉片上鑽了孔,再用鋼絲穿過小孔,鋼絲在彎弓另一頭結好,因此加上濕解玉砂於鋼絲,以弓搜之,便可把玉片上的孔擴大,形成透雕的大孔。
第十為木碢,是第三之扎碢,以木代替鋼圓盤,濕解玉砂放在木碢表面,用以打磨玉器的表面,使之平滑光亮。
第十一為皮碢,以牛皮代木板,濕的粉狀解玉砂,塗在皮碢表面,作玉器最後磨光處理,可令玉器表面細滑光亮。
麥教授的玉器收藏過程 How Professor Mark Builds Up This Chinese Jade Collection
這批玉器的收藏,是麥繼強教授在1983年開始的,但是能夠成功,卻是要配合很多條件的,首先麥教授家學淵源,有中國舊文化背景,所以被中國古董、文物強烈地吸引著,與及有自學能力。第二是在這幾十年間(1983-2007),香港是中國文物的集散地,因此可以接觸到大量不同時間的中國玉器。第三是中文大學的圖書館系統,尤其是新亞書院的藝術圖書中,有很多中國玉器參考資料,因此麥教授能夠自學,並利用這些參考書把買來的中國玉器定代。因此亦肯定了這批藏書的存在價值。第四,要成為收藏家,手上不但要有一個系列的實物,還要有專門知識,去分別真偽,了解那些為罕品。這些特別知識,很多並非在書本可得,而是靠人傳人的,麥教授的文物知識,是師承中文大學文物館林業強館長,再加上文物館常有中國一流的考古及文物學者訪問,形成一個好的學術環境。所以有專家的交流,起很大鼓勵作用。第五,要在香港古董市場上,與香港的富豪爭中國文物,是很吃力和花錢的事,因此麥教授所用的是人棄我取的策略,與及要比古董老板還要在行,才可以用低價買到罕品。最後,在市場上去買玉器,仍要相當資金的。當然中文大學教職員的薪金,作生活用,是很高,但用作收集古董,卻還差很遠,因此有了興趣、圖書、機會和學術環境,所欠的只是財力,因此麥教授便用他的科學研究背景,用之於香港的投資市場,結果又用那人棄我取的策略,找到買賣小股的門路,因此可以把股票市場的收穫,支持其古董收藏。這個玉器收藏,在香港算好,但在全世界來說,魏晉南北朝的比較特出,因很少人收藏這段時期的玉器。
由上面六點,可以看到一件事要成功,是要天時地利各種條件的配合,要盡量把握有利的形勢。成功的關鍵卻是敢做別人不做的方向。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