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人文風景逡巡 序二:詩人的風彩 序三:文學英華覽要

序一:人文風景逡巡

今年是當代文學名宿余光中教授的八十華誕。十年前,余教授七十壽慶時,有評論者說,今天余光中繼續創作,就是文學史上的大事。十年後,余教授不僅未有輟筆,還在八十壽辰前,一口氣出版了詩集、散文集、評論集和翻譯,創作、研究兼備,可謂文壇盛舉。余教授由七十年代中起,在本校中文系任教十年,是文學院的一分子。因此,文學院與中大圖書館、聯合書院合辦余教授八十壽慶的手跡、照片展覽,既是理所當然,也實在與有榮焉。

余教授在本校授業、研究之餘,縱覽香港的奇山秀水,總結出這樣的道理:「山的堅毅如果沒有水的靈活來對照,那氣象便單調而遜色了。」我以為也可移用於研究和創作的關係。如果一所大學不缺少研究貝多芬、畢卡索和杜甫的專門學者,卻完全沒有作曲家、畫家和詩人,也未免單調而遜色。中文大學向來有尊重藝文創作的傳統,余教授的〈沙田七友記〉和散文名家蔡思果先生的〈沙田宿管窺〉兩文,記述當時居於沙田的文采風流之士,本校同仁即佔去不少篇幅。遙想昔年氣象,不禁令人神往。

誠然,學者並非必須通曉創作,但兼擅藝文的學者,尤其是在人文學科裡,表述研究心得,當更靈巧剔透,活潑多姿,不僅給予讀者智的啟迪,也附贈美的享受。因此余教授馳譽文壇的,不僅是新詩和抒情散文,他的評論文章,也叫人手不釋卷。2003年文學院為慶祝中文大學成立四十週年,曾懸出「人文重鎮,重振人文」的目標以自勉。研究與創作都做出成績,才不愧於重鎮之名。目前學術界普遍以獲得多少研究經費和發明專利,在核心學報上刊登了多少論文,作為衡量學術地位的主要準則,文學院同仁在此以外還要兼顧創作,可謂任重而道遠。

這次余教授回到香港,除了主持展覽的開幕禮,不知道可有空閒重遊飛鵝山頂或船灣長堤?最好是把香港風景再次寫進詩文之中。但不管怎樣,余教授本人,早就是香港、沙田,和中文大學的一道著名風景了。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
李熾昌